当“分享瓶”成为“社交神器”,可口可乐与年轻人真正玩在了一起!

近年来,中国饮料行业正经历明显的“代际更替”。随着Z世代成为消费主力,饮料品牌的生存逻辑悄然改变——如今年轻人不仅关注产品,更在意品牌能否理解其态度、融入其社交场景、与他们玩在一起。 


面对追求个性化、多元化诉求的新生代消费者,饮料品牌面临的核心命题是:打破代际认知壁垒,从年轻人记忆里的“经典符号”变为他们生活中的伙伴,与他们玩在一起。


为了融入Z世代的社交圈,饮料品牌们各显神通:从产品创新到包装创新,再到品牌跨界和IP联名,都在以贴近的姿态与年轻人同行。


作为面向年轻群体的饮料品牌,可口可乐的解法颇具看点。它让“分享瓶”回归,并融入Z世代熟悉的个性化人设,使其成为彰显个性的“社交神器”。同时以“乐搭子”的身份融入年轻人生活场景,成为他们传递快乐、分享情绪的载体。这种“与年轻人玩在一起”的方式,让“分享瓶”从货架上的商品变成了年轻人生活中的伙伴,再度巩固了其在碳酸饮料赛道的地位。 


图片来源:可口可乐公众号截图


“分享瓶”回归  成为年轻人“社交神器”

 

在饮料行业,产品本身就是一种沟通方式,而外包装作为消费者接触的重要一部分,更是品牌和用户交流的载体。


可口可乐“分享瓶”的回归,正是品牌为了和年轻人更好沟通做出的努力,它以社交属性为纽带,打造年轻人破解社交尴尬的“神器”。


现在生活节奏快,年轻人陷入“社交透支”困境,他们渴望真实连接,期待与同频者分享情绪,却缺乏互动切口。尤其是95后、00后为主的Z世代,作为数字时代原住民,对轻松社交需求更强烈,却总找不到自然的开场白。


这种小困扰,恰恰给了饮料品牌一个贴近年轻人的机会。如果产品能帮着打破社交时的拘谨,自然能走进他们的生活。可口可乐“分享瓶”的回归,击中了这一需求。


新的“分享瓶”瓶身印着“I人”“E人”“干饭人”“显眼包”等20个流行人设标签,契合Z世代的社交习惯。他们习惯用标签快速识别同类、表达自我,却常因“想说却不知从何说起”而陷入尴尬。“分享瓶”正好能帮上忙,年轻人既找到贴合自己的个性符号,表达想法;又能顺势把对应人设的瓶子分享给朋友,自然而然就聊起来了。

这种自带话题的特点,符合年轻人对轻松社交的期待,让“分享瓶”不只是一瓶饮料,更成了承载他们生活方式的一个小载体。


年轻人主动“带节奏”  让“分享”变得更有趣


不过,“分享瓶”的出圈,不仅在于通过人设标签帮助年轻人打破社交僵局,更在于可口可乐用年轻人认同的方式设下递进式“趣味钩子”,让年轻人从“被动接受”转向“主动创造”,使传播从“品牌强推”变为年轻人主动“带节奏”。


品牌首先上线多元社交场景创意内容,呈现出年轻人生活场景——聚会时用“显眼包”瓶子互怼,加班时借“干饭人”标签自嘲。这种“有梗又真实”的表达,让年轻人自然转发,为互动铺垫。


再以互动设计降低参与门槛。可口可乐在微信小程序上线“专属分享罐礼盒”,允许年轻人自创标签送好友。这种“定制化”体验,让“分享瓶”成为情感载体,年轻人乐于晒出独特,成为品牌“自来水”。


图片来源:可口可乐官方微博


当“分享瓶”成为“社交神器”,“场景重塑-互动内容-二次传播”闭环让“分享” 快乐发酵。毕竟,被记住的从来不是饮料,而是它见证的分享瞬间。可口可乐让年轻人主动“带节奏”,让这些瞬间刻上品牌印记。

 

多维场景创新互动 以不同方式与不同年轻人“玩在一起” 


从“分享瓶”的人设标签到年轻人主动“带节奏”,这背后体现了可口可乐对年轻人“社交刚需”的深层理解。但品牌要真正与年轻人“玩在一起”,还需深耕他们关注的领域,融入年轻人的生活场景。


不过,年轻人的生活场景从来不是单一的。它可能是周末集市的即兴碰面、音乐节的狂欢瞬间、通勤路上的片刻闲暇,也可能是旅行中的意外邂逅。可口可乐没有执着于“在某个场景搞个大动作”,而是以“分享”为支点,让“分享瓶”渗透到每个场景。





在与大众点评合作的休闲集市上,“分享瓶”的人设标签是陌生人“破冰神器”,拿着“干饭人”瓶子的人会自然围拢到美食区,贴着“社牛”标签的瓶子则成了组队游戏的通行证,整个休闲集市变成了年轻人真实连接、激发情感共鸣的社交场。 



而在其打造的佛山夏日畅爽派对上,“分享瓶”成了舞台下的“互动符号”。年轻人举着带标语的瓶身碰撞,以瓶相触完成热爱的接力,让“分享”从饮品延伸到情绪的流动中。



可口可乐还携手京东水饮节为苏超喝彩,年轻人在比赛现场举着瓶子跟着节奏摇摆,碰杯的声响与音乐共振,让“分享快乐”有了具象载体;就连滴滴彩蛋车的通勤场景中,贴着个性化标签的“分享瓶”也成了化解路途枯燥的惊喜,打开车门的瞬间,仿佛遇到了“懂你的旅伴”;而携程盲盒机票,则为不同年轻人提供说走就走的新玩法。



从户外集市到音乐现场和苏超现场,从日常通勤到远方旅行,当年轻人在不同场景都自然拿起“分享瓶”,品牌便从“货架上的商品”变成了“生活里的搭子”。这种“时时在场”的存在感,正是年轻人对品牌的期待。而这,也让可口可乐真正与年轻人“玩在一起”。 


结语


在当下的饮料消费市场,抓住Z世代年轻群体,成为品牌竞争的重要议题。但需要注意的是,Z世代不能被统一定义。因此,对于饮料品牌而言,唯有真诚,与年轻人做朋友,到他们的生活中去,才能在信任感的建立中,让“会玩”的标签与年轻的消费力同频共振。


可口可乐“分享瓶”的成功,在于抓住Z世代对“轻松社交”的核心需求,用他们熟悉的语言和方式诠释“快乐”。这也表明:与年轻人玩在一起不是口号,而是走进生活、达成精神共鸣。当品牌成为“生活搭子”,与年轻人玩在一起便水到渠成。

账号登录

忘记密码
登录

没有账号?立即注册

x

分享到微信朋友圈

打开微信,点击底部的“发现”,

使用“扫一扫”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。

手机版

使用“扫一扫”即可查看手机版。

扫码关注官方微博

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